| | | | |
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第二章 桥 涵 渡 口
第一节 大道桥梁
明、清时期,县境内大道桥梁的修筑,多由个人自愿捐款或乡民集资,官府也时有“捐廉”。邑人因地制宜地修筑桥梁,富有民族风格的石桥遍及乡里。至1949年止,县境内有各式石桥130座。有的因道路改变而荒废,大多数石桥至今仍为乡民所享用。全县较为有名的石桥有:
永兴桥 位于龙池约大长沙,由当地王姓乡民捐款兴建。经理人王尹辉,举人杨廷钊撰碑记。
黄沙潭桥 位于龙池约,路通江广亭,由乡民集资兴建,桥宽10米,长100米,高2.33米。
矮车河拱桥 位于兴良约,清乾隆十二年(1747年),监生黄杰、黄际见、王玉升各捐 银250两倡建,有碑记之。
回玳桥 位于通衢城东,距县城30公里。初由张鸿才捐资建造,桥随修随圮;后由张居达等人捐资继建。桥长106.66米,宽2.4米,设12个桥墩。
大拱桥 位于百齐约小参乡,桥面宽6.67米。
水□石桥 位于回龙李布村,是龙川、兴宁两县往来要道。桥长67米,工程投资1500 余元。清道光七年(1827年),庠生吴成金,监生吴道生倡建。
同流桥 位于百齐约大溪唇,桥长70米,宽6.67米,高13.33米。
雪竹坝石桥位于石下、龙池两约交界地,清乾隆十二年(1747年)王兆倡建。桥长 46.66米,宽4.67米,高8.34米,费银1700两。
龙津桥 位于佗城上五里,闽州守宋明、宋端平捐建,后溃。明嘉靖二十七年(1548 年),由黄宸、刘相一捐资重修。
胜阳桥 即下板桥,位于邑东25公里。清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学道迟煊捐资建造。乾隆十五年(1750年)被大水冲垮,知县宫文雅、通衢司高瞻捐资修复。
周公桥 即上板桥,由周姓乡人集资修建,后废。清康熙二十年(1681年),学道陈肇昌捐资重建。民国18年(1929年),兴筑老隆至蓝公路时被废。
第二节 公路桥涵
建国前,公路沿线修建的桥涵多数为木质结构,质量差,使用期短,仅有龙川大江桥 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桥。
建国后,先后对原有公路临时桥、涵洞进行改造,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永久化桥涵过渡。至1972年,省养公路干、支线全面实现桥涵永久化。1985年统计,龙川境内省养公路中有大、中、小桥梁55座,总长1835.2米。其中在干线中的桥梁49座,在支线中的桥梁6座, 桥最大承受荷“汽—16挂80”,最小承受荷“汽—10”,永久式涵洞1678座;县地方公路 有桥53座,乡镇公路有桥40座,共长1847米。比较大的桥梁有:
龙川大江桥 位于佗城梅村官汕线227. 65公里处,跨越东江上游龙川段河面,桥下可以通航。民国25年(1936年)春动工兴建,民国26年冬竣工通车。由广东省建设厅技工 梁启寿设计,广东启记公司承建,胡汉民题曰“大江桥”。桥梁设计颇有特色,属下承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式桥(亦称穿式)。主桥长372. 44米,桥高10米,桥面净宽4.84米,分20跨,每跨径中距为18.6米,桥面板厚16厘米,承重荷标准15吨。民国27年10月,遭日本飞机炸坏5跨,1951年由广东省修筑委员会按原桥式样修复。
彭坑大桥 位于隆江线60. 2公里处,跨越东江上游支流的上坪河。由广东省交通厅工 程处第二工程队承建。桥长301.1米,净宽7米,高70米,分5跨拱,每跨拱不一致,两边设有0.75米行人道。属丁型悬臀梁结构桥,承重荷标准15吨。1972年动工兴建,6月 27日16时15分,大桥在施工中倒塌,造成死亡64人、伤20人的重大恶性事故。同年9 月10日重新动工兴建,于]976年4月25日竣工通幸。
枫树坝大桥 位于枫树坝梅光村,是建枫树坝电厂的附属交通工程,跨越东江上游河面,距老隆63公里。桥长180米,净宽7米,高16米,设3曲拱,每拱跨径15米,属双曲拱钻沉井桥,承重荷标准15吨,于1971年建造。
第三节 渡口
清初,龙川县境内河流有横水渡口 34处,民国时期发展到52处,分布在县境各干、支流岸线上。各渡点的渡船,直至建国初的几百年间均是自划小木舟。渡口建造均系乡民捐 资或绅士仁人施建,设田租或收渡费为渡工工资。
建国后,人民政府投资修筑渡口堤岸,发展机动渡船,乡(镇)、村民齐办渡口业。1985 年县境内设有渡口19处,即:渡田河渡、丰石渡、珍背渡、河门潭渡、赤石渡、石马渡、 城头渡、皮潭渡、黎咀街渡、龙潭渡、高兰渡、黄石街渡、长洲渡、稔坑渡、黄沙阁渡、水贝渡、东门渡、南门渡、胜利桥渡。
1958年设立黎咀车渡。1959年设立老隆车渡,于1963年冬撤销。1985年,全县有钢 质渡轮7艘,木质渡轮1艘,自划木船17艘。此外,黎咀车渡有惠拖09惠平2008渡车船一组;机动惠拖25—组,日渡运约20车次。